犄角旮旯
犄角旮旯按照《現代漢語詞典》中的诠釋,是“狹窄偏僻的地方”和“角落”的意思,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,指屋子裏或院子裏的角落,或指一切角落。
犄角旮旯是口語方言,很少作爲書面用語,因此很少有人會書寫,在中國北方比較常用。使用此語作爲博客名,意喻主要刊發一些鮮爲人知或者忽略的資訊死角。
旮旯這個詞應該是阿爾泰語系的語言音譯過來的,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。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還有很多這樣的地名,它們是與旮旯一詞發音類似的詞,像錫林格勒盟、霍林格勒市等。旮旯、格勒發音相似,寫法不同,語源應該是相同的。漢語中使用旮旯一詞的地區,正是我國長城沿線及華北、東北地區,是漢族與阿勒泰語系諸旅長期相伴生活的地區,他們的語言影響了漢語是可想而知的。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、滿語詞,如“窟窿”,即借用蒙古族語“庫倫”(蒙語語意爲圍起來的地方)一詞,都表示小的空間,漢語在詞意上有所變化。
那麽,漢族是怎樣借用旮旯這個詞的呢?又怎樣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詞,演變成一個表示邊遠小地方以至角落的呢?從我們現實生活的一些詞彙演化過程,推測出過去演化的情況。例如,我們原本鄭重地稱來到中國的外國人爲國際友人、外賓、外國人,後來,外國人越來越多,民間就稱他們爲“老外”了。旮旯一詞的演變也應該符合這個規律。開始,阿勒泰語系某旅人來到漢地,問他們從何處來,他們自然說某某格勒。後來,來的人多了,都說是來自某某格勒。時間長了,就演化爲不發達的鮮爲人知的邊遠、偏僻的地方,語音也打趣地變爲“旮旯”。
評論列表